|
|
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邱县生活习俗

邱县生活习俗

关键词:生活习俗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邱县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qiuxian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3480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       生

  一、服饰

  服装旧时,富足户穿绸、缎,冬有皮袄,老百姓穿自织粗布。颜色自己煮染,以黑灰蓝为主,夏天穿白色和土黄色(用粘土汁染成),当地人叫紫花色。另有一种土黄色的棉花,叫紫花,用其织布永不褪色。妇女则根据自己爱好染色,或染线织成花布。

  上衣样式男女有别,男穿对襟,女穿大襟,布结蒜疙瘩扣。男冬穿大襟棉袍,外束布带。春秋天个别人穿长衫、马褂,夏着短衣,裤子为中式掩腰。

  解放后,部分人改穿中山装、军便服和学生装,质地也由原来的粗布变成机织布。50年代初,曾有一段时间上级号召学习苏联,要求干部和学生,不分男女老少穿花衣服,不久又流行大宽裤腿。50年代末又改窄腿裤。70年代中青年穿绿军装。80年代开始,青年男女穿喇叭裤、筒裤、牛仔裤,妇女穿连衣裙、短裙、健美裤。90年代服装款式年年更新,质地要求越来越高,毛料、裘皮、皮革、呢子已为平常,西服、夹克已遍及城镇乡村。七岁以下儿童均穿开裆裤,农村新生婴儿多穿土裤子,县城婴儿多用尿布。旧时,印染布料多用槐椿叶、红土、坑乌泥,后来用煮青等天然染料。

  发型清代,男头顶前半部剃光,后垂长辫。民国时期为光头,部分学生和公职人员留分头。姑娘留一根长辫,出嫁后梳纂,老年妇女梳辫子盘于脑后,再用簪子别住,带发网。幼儿头前留一桃形,儿童留木梳背,也有的在后脑勺下留一撮意为长命发,8岁后剃去。全国解放后,男子留头的多了,有平头、寸头、分头、背头。除部分老人外,大多妇女都留短发,有的姑娘梳两条辫子。“文革”开始,女青年剪掉长辫留分头,男青年多留平头。80年代,男青年留长发,女青年有大披肩、盘头、卷烫发等,90年代又有青年式。

  首饰旧时妇女戴耳坠、手镯、戒指、项链等。因贫富不同,质地大有差别。抗日战争时期,已逐渐淘汰。80年代又渐兴起,样式多而新。不少男青年也戴不同质地的戒指。

  鞋帽清代,男性戴帽垫(瓜皮帽),中老年妇女戴箍子。民国时期,春秋天男扎“羊肚子”白毛巾,冬戴毡帽头、三扇棉帽,还有用线织的筒帽。富豪人士戴礼帽,夏天多戴草帽。全国解放后,解放帽已普及。60年代戴皮帽、栽绒帽。80年代职工、干部多戴前进帽,妇女多戴围脖、围巾、纱巾和各种绒线编织的捂头帽。旧时幼儿戴虎头帽和上缀各种银质吉祥物的花帽。60年代戴兔毛帽,70年代戴顶上有缨缨的绒帽。80年代后,品类增多,有鸭嘴帽、八角帽、瓜皮帽等。

  旧时多数人都穿尖口或圆口布鞋,冬天穿大包子棉鞋;老年人穿毡窝,下雪天穿油鞋。儿童穿虎头鞋。姑娘和青年妇女穿绣花鞋。1950年后时兴开口气眼鞋,青年人穿解放鞋、运动鞋、球鞋,雪雨天穿胶鞋。60年代时兴方口鞋、松紧口鞋、塑料凉鞋等。80年代青年多数穿皮鞋,妇女穿高跟皮鞋。

  二、饮食

  邱县人常分早、午、晚三餐。解放前,生活贫困户,农闲时为节省粮食一日两餐。多以干粮为主,辅以粥、菜类。口味以咸、酸、辣为主,偏重于咸,爱吃生葱大蒜。

  主食旧时农民用高梁面、玉米面杂以豆类蒸窝窝头,小米、玉米面熬粥,贫穷者掺糠菜和麸皮。小麦面多在年节或招待亲友时食用。解放后,人民生活日益好转,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富民政策使人民的生活大为提高,普遍以小麦、大米为主食,水饺、馒头、面条、烙饼、大米饭、包子等为家常便饭。

  菜肴旧时农村以萝卜、大葱、白菜、豆芽、茄子、豆角、韭菜、瓜菜等为主要菜肴,春季做豆酱,秋季自己腌制咸菜。午饭有的炒菜或熬菜,肉蛋类食用量较少。现在蔬菜种类繁多,一年四季都可以吃上新鲜蔬菜,冬季有黄瓜、蒜薹、西红柿、芹菜、韭菜等,猪、牛、羊、鸡、鱼肉已进入寻常百姓家。

  烟茶旧时,农民吸旱烟或水烟。50年代青年烟民开始吸卷烟,60年代因卷烟供应紧张,自卷烟叶吸。80年代后,烟的档次逐年提高。旧时,邱县汉民有饮茶习惯者少,回民饮茶品级也不高。近年,生活改善,普遍饮茶,且档次提高。

  三、饮酒

  邱县人历来有饮酒习惯,婚丧嫁娶、逢年过节、寿诞庆典、修房盖屋,均设宴饮酒。旧时,富户人家饮纯粮酒,贫苦人家遇事饮散装白酒、米酒。近年,不同消费水平饮不同档次酒。白酒、啤酒、果酒均饮用。

  宴席宾客先入坐,八仙桌里右为上座(圆桌以面向正门为上座)。开席先同干3杯,意在同心共喜。之后,主人或陪客从上座开始,依次向客人换(斟、敬)酒。换后碰酒,数量主客协商,至少两杯,意在两条腿好走路。赔客轮流敬一遍后,宾客回敬。酒过三巡,菜过五味之后,立酒令下酒。方法多种:忌字令、对诗、划拳、猜火柴棍、掷骰子、敲虎杠鸡虫、出示剪子包袱锤等。近年,时兴唬骰子、揭扑克、压手指、打哑迷等。划拳依次称:一心敬、两相好、三桃园、四季财、五魁首、六六顺、巧七枚、八仙、快升(),全到。

  酒菜以双数为吉利,一般四、六、八道菜。近来喜事增至10道或12道菜,且要鸡鱼齐全。民间最丰盛的是“媒人席”,36道菜,“三清桌”,外加3大件。每个大件带4个小碗,另有饭菜。当场不醉人不算好席,不醉不罢休,意在扩大影响,订亲公开。

  酒场规矩:“茶七、饭八、酒满杯”。迟到早退罚酒,“进三,出四”。上鱼“头三、尾四、肚五、背六”,意在多下酒,酒越喝越厚道。近年,挥霍公款吃喝,酒菜无度,“一杯酒一桶油,一顿饭一头牛”,实为百姓痛恨的恶习。

  四、居住

  邱县人喜欢住四合院,多以北屋为上房(称堂屋)。大门内建影壁墙,据说能挡邪气进宅,但最主要的是遮挡外人直见院内。挨门盖厨房,另一角建厕所。房子的墙正对巷口时,在一块砖的正面竖着刻上“泰山石敢当”字样,字朝巷口嵌在墙上,认为这样可以顶住巷口来风和灾祸。房子多为前后出水的平房,房后要留出八寸滴水。旧时有六砖垛,十砖垛土墙,土墙分土挑和坯垒,家庭富裕的用砖挂面,有一面斗、三面斗、四面斗(分三码一钉、五码一钉、十码一钉)。个别富户前出抱厦,用圆木作顶柱。贫穷户盖房没有椽子,用高梁杆盖顶,叫秫秸把房。两扇木门,门上方有花格亮窗。窗子多为花格或方格以便用纸糊窗,房顶一般用泥或白灰泥,好房子用方砖漫顶。

  随着社会的发展,人们的住房标准越来越高。土墙已很少见,多用尺二砖墙,四扇、六扇玻璃开窗,前出抱厦;五米或六米大梁,有的用水泥预制板,三层到五层台阶,石灰、水泥捶顶,水泥或砖铺地面。少数富户则是钢筋水泥结构的二层楼房。

  盖房打地基和上梁,要选黄道吉日,请工匠饮酒吃饭。梁上贴“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”或“今日上梁大吉大利”等红纸条,燃放鞭炮,一为庆贺,二为避邪。主体工程竣工的当晚,要在屋内点把火,放一扫帚顶一草帽,代表已有人居住,邪魔不再入内。乔迁新居时,邻里要祝贺,欢聚共餐,谓“温锅”。

  五、用具和照明

  解放前,少数富户对家俱和摆设十分讲究。上房屋摆条几、八仙桌、太师椅。条几上放花瓶,墙上挂中堂字画。床、柜、橱等所有家具均用上好木料、镶牙透雕。一般百姓家则较简陋,只有方桌和圈椅、杌子、板凳等。50年代流行二连桌、三连桌、大衣柜,少数电子管收音机已到农村,有的户安装矿石收音机。60年代有了晶体管收音机。70年代黑白电视机开始流向农村。80年代电视机、电风扇普及农村。家具向高档发展,组合柜、沙发、包厢床流行。90年代农村已有五分之一户购置了彩电,部分家庭还安装了电话、电冰箱。旧时点油灯照明,用棉油、豆油,50年代用煤油,现在家家户户用电灯。

  六、行路和运输

  解放前富户出行坐骡马大车,也有人骑马、骑驴,极少数人家有自行车。一般老百姓走路靠步行,运输靠人肩挑车推。50年代起部分农家有了自行车,运输靠胶皮轱辘大马车。60年代多用排子车。80年代农村普遍有了农用三码车和拖拉机。90年代部分农户购置了摩托车和农用汽车。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