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历史 > 洪洞县老槐树下迁民考

洪洞县老槐树下迁民考

关键词:洪洞县老槐树下迁民考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洪洞县老槐树下迁民考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qiuxian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1640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    民间世代相传一首民谣:“问我老家在何处,山西洪洞大槐树。祖先故居有什么,古槐树上老鸹窝。”为探究迁民来龙去脉,笔者于2000528日前往山西洪洞县寻根问祖。

  一、老槐树今何在

  出邯郸西行,翻越太行山,过潞城、安泽等县,行程700公里到洪洞县。出县城北行二里许至贾村,便到了老槐树原生地。如今那里已修葺扩建成了大槐树寻根祭祖园。正门右侧书诗一首:“生生死死说前因,同是杨侯国(洪洞古属之)里人,莫道渊源无考证,私家记述最为真,幽燕豫鲁并滁和,异派同源认未讹,故老相传谈轶事,问君足指果如何?”两旁题联:“举目鹳窝今何在,坐叙桑梓骈甲情。”进大门迎面是一座高大雄伟的影壁,正中一个巨大的“根”字令人浮想联翩。绕过影壁又是一座门楼,迎面有一座木质牌坊,正面题“誉延嘉树”,背面书“荫庇群生”,牌坊西边是“槐荫亭”,东边是巨幅镶嵌壁画“大槐树移民图”。穿过牌坊再向北,有一座寻根祭祖堂。堂内分110号供橱,端庄摆放着521个姓氏迁民先祖灵位。祭祖堂前立一座石碑,上刻“古大槐树处”五个隶书金字。祭祖堂后,有一座石经幢,它是广济寺唯一幸存的文物见证。石经幢东边有一株干枯的古槐,用钢筋水泥加固,但它已是“第二代古槐”了。据《洪洞县志》记载,当年移民时的汉代古槐,被汾河大水冲毁。幸而在汉槐的东边同根孽生出第二代,后来也干枯了,1974年又被飓风刮倒。现存的第三代槐树已有合围之粗,枝繁叶茂,周围孳生出许多新树,蔚然成林,标志着遍布神州的洪洞县移民代代昌盛,兴旺发达。

  二、老槐树下迁民揭迷

  祭祖园珍存的史料详细地记述了迁民的历史背景和详细经过:

  元朝末年,朝政腐败,官场黑暗,战乱频繁,灾疫连绵。人民在苦难中挣扎,河北、河南“积骨成丘”,山东、皖北“人口鲜少”。刚刚诞生的明王朝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,缓解“中原之急务”,于洪武三年(1370)制定了移民屯田的复兴之策。移民的方法步骤大体有遣返、军屯、商屯、民屯等几种(邱县亦有军屯、军户)。对屯田的移民官府发给耕牛种子和路费,还免赋役3年。明初移民某种程度上缓解了中原的经济萧条。但好日子不长,洪武三十一年(1398)明太祖朱元璋一死,皇太孙朱允火文继皇位,称建文帝,他为了保住皇位而“削藩”。驻军北平的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打出“靖难”诛奸旗号,自北平起兵,向南京发难,志在夺取皇位,史称“靖难之役”,俗称“燕王扫北”(“扫北”者“扫碑”之误,碑即墓碑。据称朱棣清明节为其老子扫墓,建文帝不同意,而引起战争)。中原一带百姓被杀戮殆尽,“十室九空无人处,万户萧疏鬼唱歌”。而当时山西晋南一带没有战乱、风调雨顺,百姓丰衣足食,人丁兴旺。明政府又下令将山西民众大批迁往中原一带。自洪武三年到永乐十五年近50年间,从山西2558县共移民18次。移民条律规定,按“四口之家留一、六口之家留二、八口之家留三”的比例迁移。迁民最多的是平阳府(今临汾),洪洞县属之,且县份大,人口稠,地处古驿道,加之那里有座唐贞观年建的广济寺,寺旁有株古槐,“树身数围,荫蔽数亩。香火旺盛,名盖四方”。因此,政府在此设局驻员,集结移民,发放川资凭照。于是大槐树下便成了大移民的派遣站和出发地。一幅移民图再现了祖先背井离乡时的情景:大槐树下,移民扶老携幼,有的扶槐号啕,有的折槐为记,在官兵的催逼下踏上征程。故土难离,乡关渐远,泪眼中最后看到的是那棵高大的老槐树,古槐枝桠间一簇簇老鹳窝,鹳鸟正在盘旋归巢,而迁徙者抛家舍业,离别亲人,不知去向何方……于是大槐树和老鹳窝(后世传变成了“老鸹窝”)便成了迁徙者诀离故土时最后的标识。这就是百姓世代相传祖先来自洪洞县“老鸹窝”的谜底。山西洪洞县贾村祭祖园古大槐树处

  三、邱县移民知多少

  据方志办搜集到的有关迁民的家谱墓志,走访民间知情老者,查阅民间故事传说,初步断定:邱县70%以上村庄为洪洞县一带迁民。大批迁民共3次:洪武十四至二十五年(13811392),永乐二年(1404),永乐十五年(1417)。主要来自洪洞、长子、屯留、文水一带。其理由:一是从搜集到的家谱、墓志可窥见一斑(详见附表)。二是从邱县地名普查资料看,村名有7屯、3营、50庄,冠姓氏村庄95个。有史料记载明洪武初至永乐年间建村的共110个。县民302个姓氏,其中236个包含于洪洞祭祖堂521个姓氏之中。三是县民小脚指甲多为复形。四是移民带来的风俗世代相传。民间仍称大小便为“解手”,习惯倒背手走路,“胡大海”(俗称老毛胡)的传说,“骈甲”的传说、“解手”一词来历老幼皆知。县人还喜吃“?面”,爱听山西梆子调。(张敏)
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